LED照明:引爆第三次電光源技術革命
和白熾燈、氣體放電光源相比,LED照明的光效泡殼更高、壽命更長、體積更小,且光譜中沒有熱量和輻射,可實現豐富多彩的動態變化色彩,容易實現數字化智能控制,是迄今為止真正能實現綠色照明的新型電光源技術,可以稱為人類“第三次電光源技術革命”。
廣東省推廣應用LED照明產品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,主要研究部署廣東省在公共照明領域全面推廣普及LED照明產品工作。省政府與各地級以上市政府簽署了廣東省推廣應用LED照明產品責任書。省委副書記、省長朱小丹出席會議並講話。
此次會議中,廣東省政府印發了《廣東省推廣使用LED照明產業實施方案》。會議強調,從方案實施之日起,全省道路、公共場所、政府機關、國有企事業單位等財政或國有資本投資建設的照明工程以及南沙、前海、橫琴等新規劃建設的新區一律使用LED照明產品。
根據方案,珠三角地區要力爭在2013年底前,東西北地區在2014年底前,普及LED公共照明,帶動全社會普及LED照明,實現全省同比口徑下照明 節能50%以上,拉動LED產業“十二五”期末實現年產值5000億元以上。2011年廣東省LED總產值約1500億元,意味著“十二五”期間廣東省的 LED產業產值將翻3倍以上,未來5年行業產值復合增速達到49%,保持快速增長。
此次為第一個地方政府出台的LED行業扶植政策,其扶持力度遠遠大於國家對節能照明產品的補貼政策。對此,市場人士指出,廣東省政府的決策對拉動中國 LED行業發展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,同時政策對LED產業鏈構成實質性利好。第一,政府強力推動釋放大規模需求,目前國內LED公用照明規模最大的企業年 收入不到5億元,僅廣東一省政策推動就有望在未來12個月內創造出百億級別的終端需求,能夠有效推動LED照明應用企業釋放規模效應,做大做強;第二,終 端產品放量拉動上游芯片需求。在競爭性的招標過程中,不斷降低的招標價格反過來對零售價格形成降價壓力,零售價格的降低應會刺激出更大的產品需求,從而拉 動上游照明芯片的需求,並推動LED全行業景氣在未來18個月持續上升。
19世紀初,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,電能開始應用於照明領域。100多年來,經過幾代科技人員的努力,電光源經歷了從白熾燈到氣體放電燈兩次技術革命, 光效、壽命、顯色性等指標不斷提高,而售價則不斷下降。現在,第三次電光源技術革命——半導體固態照明(LED,Lightemittingdiode, 發光二極管)——已經來臨,剛剛拉開普及應用的序幕。
傳統電光源技術均存在明顯缺陷
若不考慮價格因素,傳統的電光源(白熾燈、氣體放電燈等)都存在一些明顯的技術缺陷難以徹底解決,而這就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最大障礙。
白熾燈——效率低,壽命短,耗電量大
白熾燈一般有普通白熾燈和鹵鎢燈兩種類型。鹵鎢燈就是充有鹵素的鎢絲白熾燈,現在常用的鹵鎢燈有碘鎢燈和溴鎢燈,其發光效率和使用壽命優於普通白熾 燈。鹵鎢燈主要用於強光照明,例如公共建築、交通、拍攝電影和電視節目制作等場合的照明。其中,碘鎢燈還可作為干燥劑、烘箱的熱源,可用於體育場、游泳池 等室內照明。
白熾燈的發光原理是:電流通過燈絲(鎢絲,熔點3000多攝氏度)時產生熱真空成型量,螺旋狀燈絲聚集熱量,當溫度高於2000攝氏度時,燈絲處於白熾狀態而發出光來。燈絲溫度越高,發出的光越亮。白熾燈發光特點是:發出連續光譜,故顯色性高;燈絲高溫下變軟、升華,容易熔斷,故壽命短;絕大多數電能都轉化為熱能,故光電轉化效率極低,耗電量大。
氣體放電燈——含汞及稀土,顯色性差,光衰大
氣體放電燈是由氣體、金屬蒸氣或幾種氣體與金屬蒸氣的混合放電而發光的電光源,目前用得較多的是輝光放電和弧光放電。輝光放電一般用於霓虹燈和指示 燈,弧光放電可有很強的光輸出,主要用作照明光源。氣體放電燈按氣壓高低又可分為兩類,即低氣壓放電燈和高強度氣體放電(High—— intensitydischarge,HID)燈。低壓氣體放電燈主要包括熒光燈(低壓汞燈)、低壓鈉燈和無極燈,而HID燈包括高壓汞燈、高壓鈉燈、 金鹵燈(金屬鹵化物燈,HQI)等。
熒光燈1938年開始出現,當時的產品主要是T12(燈管直徑38mm)、T10(32mm),1978年T8(26mm)問世,1995年 T5(16mm)上市。熒光燈的發展與熒光粉密切相關。最初使用的是鹵粉,其發光效率低,且在紫外線照射下劣化嚴重。直到稀土三基色熒光粉發明之後,T5 才被生產出來,它的出現使得熒光燈的光效提升50%,壽命提升150%,有明顯的節能效果。1930年代,低壓鈉燈和高壓汞燈也開始出現,光效比白熾燈高 出2。5倍,但顯色性較差。
1960年代,高壓鈉燈和金鹵燈開始發展起來。1962年,美國首先解決了鈉在高溫、高壓時的抗腐蝕、半透明多晶氧化鋁管材料,又突破了封接工藝,制 成第一支高壓鈉燈,當時的光效是90lm/W,顯色指數Ra為25,壽命為5000h,發出的光是金黃色,節能效果很好,很快在道路、港口、車站、工廠、 橋梁、廣場等戶外照明場合應用。金屬鹵化物燈是在高壓汞燈基礎上添加各種金屬鹵化物制成的光源,具有發光效率高、顯色性能好、壽命長等特點,是一種接近日 光色的節能新光源,廣泛應用於體育場館、展覽中心、大型商場、工業廠房、街道廣場、車站、碼頭等場所的室內照明。
氣體放電燈的工作原理是:放電燈接入工作電路後產生穩定的自持放電,由陰極發射的電子被外電場加速,電能轉化為自由電子的動能;快速運動的電子與氣體 原子碰撞,氣體原子被激發,自由電子的動能又轉化為氣體原子的內能;受激氣體原子從激發態返回基態,將獲得的內能以光輻射的形式釋放出來。上述過程重復進 行,燈就持續發光。各種氣體放電燈都由泡殼、電極和放電氣體構成,基本結構大同小異。氣體放電燈不能單獨接到電路中去,必須與啟動器、鎮流器等輔助電器一 起接入電路才能啟動和穩定工作。放電燈的啟動通常要施加比電源電壓更高的電壓,有時高達幾千伏或幾萬伏以上。
氣體放電燈正逐漸取代白熾燈
白熾燈作為熱輻射電光源,相對於氣體放電燈而言有很多優勢:體積小、價格便宜、不需要啟動器和鎮流器等附件,啟動特性好(低溫啟動)、高顯色性、產品 自身不含汞等,其高顯色性和啟動特性,特別是低溫啟動特性,是氣體放電光源不可比擬的。但是,發光效率低、使用壽命短是白熾燈的致命缺陷,這是它逐步被氣 體放電燈替代的主要原因。
氣體放電燈雖然優點很多,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陷:由於汞具有激發電位低,在室溫下飽和蒸氣壓低而在高溫下飽和蒸氣壓高等特點,所以一般放電燈中都充有金屬汞,容易造成汞污染,都要耗用較多稀土材料;啟動電壓高,必須配備鎮流器、啟動器等附件;大多顯色性差。
LED應用領域不斷拓展,技術進步快速
和白熾燈、氣體放電光源相比,LED照明的光效更高、壽命更長,抗震性能好,不含汞等重金屬,體積更小,光譜中沒有熱量和輻射,可實現豐富多彩的動態 變化色彩,容易實現數字化智能控制,是迄今為止真正能實現綠色照明的新型電光源技術,可以稱為人類“第三次電光源技術革命”。
在應用領域方面,LED已經從最早的儀器儀表指示光源、交通信號等單色光應用,發展到目前的全彩顯示屏、3C產品(手機、電腦、電視等消費類電子產 品)的背光源、各種景觀裝飾燈、汽車燈以及室內外照明等。在光效方面,從最初的每瓦不到1lm發展到目前的每瓦254lm白光LED(Cree最新實驗室 數據),技術進步快速。
從紅黃光到白光照明,LED實現跨越式發展
LED是一種以半導體(二極管)為發光材料的發光元件,其發光原理是:微小的半導體芯片(LED芯片)被封裝在潔淨的環氧樹脂中,當載流子經過該芯片 時,帶負電的電子與帶正電的空穴產生復合消失同時放出光子。電子和空穴之間的能量(帶隙)越大,產生的光子的能量就越高。由於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帶隙, 不同能量光子的波長不同,從而能夠發出不同顏色的光,涵蓋紫外到紅外的波長範圍。在可見光的頻譜範圍內,藍色光、紫色光攜帶的能量最多,波長最短,而桔色 光、紅色光攜帶的能量最少,波長最長。由於LED不需要燈絲,所以沒有發熱、易燒等缺點。
LED起源於1907年,H。J。Round發現SiC的微晶結構具有發光能力,這是第一顆發光的LED(當時是肖特基二極管,而不是目前的PN結二 極管)。1952——1953年期間,HeinrichWelker第一展示使用III——V族半導體作為發光材料,III——V族半導體材料GaAs相 繼被應用到波長870——980nm的紅外光LED上。1962年,Holonyak和Bevacqua在應用物理期刊發表了使用GaAsP為發光材料的 紅光LED,這是第一顆可見光LED,使用氣相磊晶法(VPE)在GaAs基板上長出GaAsP二極管PN結面,其優點是方法簡單、低成本,缺點是由於 GaAsP薄膜與GaAs晶格不匹配導致發光效率低下(約為0。1lm/w)。
由於Holonyak對Tray盤可見光LED和激光二極管(LD)做出了傑出貢獻,被譽為“可見光LED及LD之父”。
GaP材料的發展始於1960年代。GaP材料的LED可在日光下發出人眼能夠看到的紅光,其發光效率比GaAsP材料的LED要高。至1972 年,M。GeorgeCraford使用N摻雜,成功做出第一顆黃光波段的GaAsP/GaP材料系LED,不僅提高了光效,而且將發光波長進行了延伸。 隨著紅光LED的研究與發展,另一種應用材料AlGaAs引起了人們的關注,采用液相磊晶法,結果發現AlGaAs/GaAs系LED比GaAsP /GaAs光效更高。1985年後,日本研究者使用AlGaInP作為可見光激光材料,發光層為AlGa托盤InP/GaInP 雙異質結構,成功做出紅橙黃波段的LED,取代GaAsP成為成為紅光主要使用的材料。1990年代後,由於制程技術的突破,通過芯片接合技術將紅光 LED建立在透光GaP基板上、通過將LED芯片做成特定形狀提升光提取效率等方法大大增加了LED的發光效率。至此,紅光LED發展漸趨成熟穩定。
1986年,Amano等人利用MOCVD磊晶低溫AlN緩衝層,成功長出透明的、沒有表面裂紋的GaN薄膜,開啟了藍光LED的發展歷程。1992 年,日本日亞化學(Nichia)的中村修二博士使用熱退火技術成功活化磊晶在低溫緩衝層的GaN薄膜,並於1995年研制出高亮度GaN藍光與綠光 LED。次年,中村修二博士又提出利用InGaN藍光LED激發黃色熒光粉生產白光LED的方法。到2007年,藍光LED的實驗室光效已經超過 100lm/w。2012年4月,美國Cree宣布,已經成功研發出254lm/w的白光LED(250——260lm/w的光效意味著80%的電能轉化 為光能,僅20%轉化為熱能),創歷史記錄,這將使其LED戶外路燈的批發價降至不到200美元。
在藍光LED芯片出現之前,由於無法通過RGB合成白光,LED的光效、亮度也不高,LED無法應用於照明領域。因此,1995年高亮度藍光與綠光LED研制成功,標志著LED正式進入照明領域,是LED照明發展最關鍵的裡程碑。
紅黃與藍綠LED色系存在很大差異
以LED燈具為例,其上游供應鏈分工關系如下:藍寶石晶棒廠以高純度氧化鋁制成藍寶石晶棒,藍寶石基板廠買來晶棒經過一系列制程生產出基板(直徑為2 寸或4寸的薄薄的小圓片),外延/芯片廠購入藍寶石基板,放入MOCVD設備(爐子)中生長外延層,最後在基板表面長成厚度僅幾微米的半導體外延層,長有 外延層的基板一般就稱為外延片(或磊晶)。生產好的外延片再通過研磨拋光、蒸鍍、光刻等工藝制作電極並按一定的規定尺寸(比如10*10mil、 45*45mil)切割成大量的LED芯片(或稱為晶粒)。接著,封裝廠再將LED芯片封裝成各種形狀的燈珠,這些燈珠最終被燈具廠(應用廠商)拿來和電 源、外殼等零件組裝成LED燈具。
LED可以分為藍綠與紅黃兩大色系,不同色系在襯底、發光材料、發光特性等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,這使其主要應用領域也各不相同。
?LED的光效由內量子效率(即LED芯片內部產生光子的效率)和外量子效率(即LED的出光效率或取光效率)共同決定。外延生長技術發展以提高內量 子效率為主,而芯片和封裝工藝以提高外量子效率為主。紅黃光led內量子效率較高而外量子效率低,技術難點在於外量子效率的提升。藍綠光剛好相反,內量子 效率較低而外量子效率高,所以技術難點在於外延生長工藝。紅黃光LED的特點是光的波長長而光效較低,適合於做指示標志、汽車尾燈等,不適合直接用來做照 明燈具。而藍綠光波長短而光效高,適合於做照明、背光等應用。
?用來生產4元系紅、黃光LED外延片的MOCVD設備不能用來生產,而生產藍光LED外延片的MOCVD也不能用來生產紅黃光。紅、黃光LED一般 使用GaAs材料做基板(襯底),而藍光LED一般使用藍寶石或碳化硅(SiC)材料做基板,其他外延材料、生產工藝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。
藍光LED芯片主導通用照明市場
理論上講,LED要應用於照明,必須能夠合成出和自然日光相同或者類似的白光。在藍光芯片出現之前,LED無法應用於照明,一是因為紅黃光光效低,二 是無法獲得藍、綠光。日本的中村修二博士在發明藍光芯片後不久,就發明了藍光芯片配合黃色熒光粉合成白光的技術。後來,日本的化學研發出了紅色的和綠色的 熒光粉,配合藍光芯片可以生產出顯色性更好的白光。這兩種方案是目前主流的led白光方案。還有一種方案,就是用紫外led芯片配合紅、綠、藍熒光粉合成 白光。因為藍光、紫外光攜帶的能量最大,能夠激發熒光粉形成白光,而紅黃光就很難做到這一點。紅光芯片進入照明領域的唯一途徑就是用藍光、綠光、紅光芯片 合成白光,理論上合成日光的質量應該最好,但紅光芯片與藍綠光的波長、光效、光衰等性能指標存在較大差異,驅動電路可能非常復雜,對兩類芯片的穩定性、一 致性等要求較高,封裝的難度可能也很大,所以這種方案可能只會在高端照明市場存在一定需求。目前,大多數白光方案都是通過在藍光芯片表面塗抹熒光粉而形 成。因此,現在和未來,可能都是藍光LED芯片主導通用照明市場。
按亮度來劃分,LED可以分為普通亮度LED和高亮度LED。普通亮度LED主要由內襯GaP、 GaAsP及AlGaAs等材料制成,主要包括紅、橙、黃光產品。高亮度LED主要由AlGaInP及GaN等材料制成,主要包括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和白 光產品。不同亮度LED有不同的應用領域。近年來,高亮度LED逐漸成為LED行業發展的主流,而高亮度白光LED則主導LED背光以及照明市場。
不同照明環境對於白光LED性能需求不同
戶外照明對白光LED的主要訴求在於高亮度、大功率以及穩定性(在嚴苛的戶外環境中),其中芯片以及封裝工藝對其都有很大影響。相對而言,顯色性高低以及色溫大小不太重要。Cree、Ph包裝盒ilips等國外大廠目前之所以能夠壟斷LED路燈市場,就是因為他們能夠生產出大功率、高亮度、高光效的LED芯片。
然而,室內照明除了要求高亮度之外,顯色性以及色溫指標也非常重要。色溫是衡量光源光色的一個指標,色溫低意味著光色偏暖(紅色),色溫高意味著光色偏冷(藍色)。
由於色溫不同,現在的LED燈就有冷白光與暖白光之分。顯色性是指光源顯現被照射物體顏色的指標,由顯色指數Ra來表示,顯色性越高,表示光源越接近於自然光(自然光的顯色性為100),所看到物體的顏色就越接近物體的自然原色,也就是越逼真。
顯色性如果比較低,那麼物體的顏色可能就會發生很大偏差或扭曲。理論研究證明,不同色溫和顯色性的光線對人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影響。由於人們大多 數時間都是呆在室內的(家庭、娛樂餐飲場所、購物中心、辦公室等),因此,這種影響就顯得非常重要。因此,對不同的功能場所要求選擇不同色溫與顯色性的光 源,以滿足特定的需求。例如,在臥室或客廳就要求采用低色溫的光源,這樣會使人有休閑、溫馨的感覺。室內照明的顯色性一般都規定要高於80。
- Jul 25 Wed 2012 09:18
LED照明:引爆第三次電光源技術革命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